新闻资讯科普活动常设展览文明创建云端科普看常科馆虚拟漫游改变世界的他们0203040708101112保留分类

改变世界的他们——中国恐龙之父杨锺健

分类:改变世界的他们 作者:常德市科学技术馆 发布时间:2021-06-26 00:00:00 浏览:775

0d338744ebf81a4ceee95cefdf2a6059252da639.jpg

杨钟健,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897年6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华县龙潭堡(今少华乡)。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杨钟健的家庭却着实不一般,父亲杨松轩是晚晴时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的会员,一手创办起私立咸林中学(咸林中学的前身)。有一位当教育家的父亲,杨钟健自然也就有了比同时代其他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在顺利修完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成功考进了北京大学地质系。结识了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后在其推荐下赴德学习,开始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年轻时候.jpg

年轻时候


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种),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中国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


荣县峨眉龙复原图.jpg

初入蜀道——寻到荣县峨眉龙


进入20世纪30年代,杨钟健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中国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在此期间,他无意中读到了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在《加州大学地质系通报》上撰写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20年前从四川自贡地区运回美国的恐龙化石。


83025aafa40f4bfb6a57fd63084f78f0f7361805.png

“这些恐龙化石是在中国发现的,为何却要被外国人拿走研究?”


出于对化石流落海外的感慨和对恐龙本身的兴趣,杨钟健于1936年的盛夏,带着助手来到自流井和荣县地区(属自贡市)。在那里,杨钟健等人和来自美国的专家一道,不顾四川火炉的炎热,在当年发现恐龙化石的范围内仔细搜寻,却毫无收获。


不甘心失败的杨钟健果断扩大了搜寻范围,最后终于在位于荣县县城以东约1.5公里,一处名为西瓜山的小山丘中有了发现。挖掘工作随即展开,从7月2日到16日,杨钟健亲自带领助手和民工,克服了闷热和蚊虫叮咬的双重困扰,经过半个月的奋斗,最终成功挖掘出一具相对完整的恐龙化石。杨钟健经过研究,认定化石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并给其取名荣县峨嵋龙。


一盏油灯——引出中华“第一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钟健等人被迫转移到昆明继续工作,但这里很快也出现了日军的轰炸机,杨钟健和助手们不得不再次搬家,来到位于瓦窑村的旧关帝庙中搭建起临时工作点。艰苦的工作条件并没有击垮杨钟健的信念,他一边继续研究手头的化石,一边又有了新的打算。工作点位于禄丰盆地内,盆地地形是最容易保留化石的,深知这一点的杨钟健大胆推测,这里一定有恐龙化石存在,随后他又在无意中发现,当地农民使用的油灯,是用类似恐龙脊椎的物质制成的。他更加增添了信心,决心引这里的恐龙“现身”。


禄丰龙纪念邮票.jpg

禄丰龙纪念邮票


经过若干天不懈的努力,杨钟健等人终于在1938年的10月,在位于禄丰县城东北方向半公里之外的沙湾大荒田大洼村有了发现:一具完整的恐龙骸骨正以头朝外,四肢朝里的姿势斜躺在挖掘坑中。这样的发现让所有人都无比兴奋,挖掘工作随即展开。由于沙湾村人口稀少,不具备住宿条件,队员们不得不每天自带干粮,往返于挖掘地点和工作点之间,经过一个月的挖掘,一具完整的禄丰龙化石终于彻底重见天日。经过研究,杨钟健将发现眼前的的恐龙体长在4到5米之间,拥有较长的脖子和小而短的脑袋,四肢粗壮,前腿短后腿长,较小的牙齿边缘带有小锯齿,通过这些特征,杨钟健认定眼前的化石属于蜥臀目下的古脚亚目板龙科,并根据化石发现地点,以及自己在德国求学时一位导师许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为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生活在距今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以植物的枝叶为食,是第一具中国人独立寻找、挖掘并研究的恐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对于这样的发现,杨钟健自然无比兴奋。


左为杨钟健.jpg

龙的传人——桃李满天下


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给予鼓励,并马上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继续前进。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最初,中国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仅有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处。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

上一篇:改变世界的他们——直升机之父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 下一篇:改变世界的他们——一生献给科学的黄鸣龙